检验科会议室的墙头,一面“情系病患,技术一流”的锦旗静静悬着。那抹温暖的红,像极了跃动的心跳,在光影里轻轻起伏。每次抬眼望见它,我的思绪总会不由自主地飘回2022年3月——那个疫情的阴霾还未完全散去的春夜。
那晚,检验科走廊的寂静被急诊值班门铃的急促响声划破。值班的吴致伟医生抬眼时,正撞见窗口外站着的一对夫妻。丈夫三十多岁模样,皮肤是日晒雨淋的黝黑,工装外套沾着星星点点的灰渍,手里紧紧攥着两张报告单,指节都泛了白。他眼里的焦急混着初到大医院的怯生,像揣了只乱撞的小鹿。身旁的妻子挺着九个多月的孕肚,一手撑着后腰,一手小心翼翼护着隆起的腹部,眉头微微蹙着,冷白的灯光下,脸色透着掩不住的苍白与疲惫。
“医生,麻烦您给瞅瞅这结果行不?”丈夫的声音裹着浓重的地方口音,语速快得像赶工,“白天工地上脱不开身,这都半夜了门诊也下班了……就想问问,这单子到底啥意思?”语气里的恳切,藏着一丝按捺不住的不安。
吴医生接过那两张被攥得发皱发软的纸——是葡萄糖耐量试验的报告单。他推了推眼镜,目光扫过关键数值与参考范围的瞬间,心头轻轻一沉:数值明显偏高,指向的是妊娠期糖尿病。
“您爱人这检查结果……”吴医生斟酌着词句,尽量让声音稳得像一汪静水,“显示血糖水平偏高,符合妊娠期糖尿病的诊断。”
话音刚落,丈夫的情绪像被火星点燃的柴堆。“不可能!”他的声音陡然拔高,脸涨得通红,“俺们在老家医院啥检查都做了,都说好好的!肯定是你们这儿搞错了……”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激动,吴医生没有急着反驳,也没强调结果的绝对准确。他望着眼前这对显然奔波了许久、此刻又被坏消息砸懵的夫妇,尤其是那位扶着肚子、眼神瞬间被惊恐填满的孕妇,深吸了一口气,温声道:“您二位先别急,坐下慢慢说,走廊里有风,别着凉。”
等两人稍稍平复些,他才开口,语气平和得像在拉家常:“大哥、大姐,我懂你们的心情。这个‘糖耐量试验’是专门给孕妇查血糖的,流程规范得很,结果靠谱。”他指着报告单上的数字,“您看这儿……超过正常孕妇的范围,就是‘妊娠期糖尿病’。这跟普通糖尿病不一样,主要是怀孕后身体激素变了才引起的……”他避开那些绕口的术语,用最实在的话解释着这病的来头、可能的影响,还有为啥得重视。夫妇俩的情绪渐渐稳了些,可眼里的忧虑,还是像化不开的雾。
“医生,”孕妇的声音带着不易察觉的颤抖,手紧紧护着肚子,“那……这病要紧不?对娃儿有影响不?生的时候……危险不?”这才是压在他们心头最深的恐惧。
“别太怕。”吴医生的语气里透着笃定,“我们医院妇产科处理这类情况可有经验了。像刘主任、彭医生她们,都是这方面的专家。就前几天,还有位大姐情况跟您差不多,也是妊娠期糖尿病,在医生护士的精心照料下,顺顺利利生了个健康的宝宝,母子平安!”他细细讲了几个关键的风险控制点,还有医院的应对办法,用实实在在的例子,一点点驱散他们心头的阴霾。
听着听着,夫妇俩紧锁的眉头终于慢慢舒展,相互看了一眼,那模样,像是卸下了千斤重担。“谢谢您,医生,真的谢谢您。”丈夫的声音低了下去,带着疲惫后的真诚,“俺们是从宜春乡下到省城打工的,在这儿两眼一抹黑……听老乡说城里医院好才来的,刚才一听这病,心里头真是慌得没底……”简单几句话,道出了外来务工人员的不容易,还有对大医院沉甸甸的寄托。
吴医生点点头:“别担心,好好配合医生,按时产检,把血糖控制好,没啥大问题。”那一刻,信任的桥,在深夜的检验科窗口悄悄架了起来。那盏亮着的灯,不光照亮了报告单上的数字,也照亮了他们往前的路。
二十多天后,喜讯传来:陈女士平安生了,母子都健康!检验科的同事们听了,都打心底里高兴。这哪只是妇产科的胜利,更是整个医护团队紧密协作的成果啊。
后来,这面载着满满感激的锦旗送到了检验科。饶丽华主任望着它,感慨道:“这面旗啊,分量重着呢。它不光是给吴致伟医生的,更是对我们整个检验科‘幕后’工作的认可。咱检验人,虽说不直接给病人开刀治病,可手里出来的每一份报告,都牵着病人的健康,扛着医生诊断的责任。吴医生那晚做的,不只是把几个数据讲明白了,更是用专业知识和那份将心比心的耐心,在患者最迷茫焦虑的时候,递去了准确的信息和信心,也送去了实实在在的温暖。”
“情系病患,技术一流”。锦旗没说话,却道尽了医患之间最珍贵的信任。它总在提醒我们:医学不只是精密的科学,更是带着温度的人学。在显微镜与仪器的方寸之间,严谨的数据是守护生命的基石;而在跟患者沟通的每一刻,理解、耐心与关怀,才是给这些数据赋予的真正意义。检验科的故事,或许不像手术台那般惊心动魄,可正是这份在细微处见真章的坚守,在无数个需要被看见、被理解的时刻,默默守护着生命的健康与希望。这,就是医者仁心最朴实的样子,也是指引我们一直走下去的不灭心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