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宋南昌传承工作室
国医名师宋南昌:中医针灸正“歪嘴”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又称面神经炎或贝尔麻痹,还有以症状,病机等命名而称为“口眼歪斜”、“口僻”、“面瘫”、“中风(小中风)”的。病因涉及多方面,临床上发现与病毒感染,如感冒、得带状疱疹(长于耳、眼周)、吹空调、电扇、洗冷水澡、从山中回来,外伤(巴掌打脸、拖鞋落脸、桌面倒下压头面、骑摩托车摔伤等)、拔牙、头面术后、中耳炎、牙痛、劳累、生气(发脾气,暴怒)、喝酒、吃狗肉等发物后等。
多数发病觉与劳累,受风寒湿邪气相关,但也有部分无明显诱因突发。求医方式也多种,有的就近去诊所,医院的神经内科、针灸科、康复科、理疗科等处就诊。根据体征表现,一些患者需做相关检查,如做头颅CT,面部肌电图等。处理方案(措施)也多种多样,如西医的用激素、维生素、抗病毒药、营养神经药等。针灸、按摩、理疗、穴位贴敷、中药口服等等。治疗效果因人,因治疗方法的时机选择,患者的体质,治疗期间的心态,饮食起居,日常调护密切相关。在急性期(非静止期),即病后8~20日的治疗调护非常关键。能规范有序地治疗,病情可很快稳定(痊愈)。
我科自80年代以来,接侍面神经麻痹患者众多,发病诱因如前面所述。发病年龄最小的为2岁,最大的为94岁。青壮年居多,男性略多于女性,无明显季节性,但春秋两季多发,尤其在3~4月(清明节前后),夏末秋初时。发病人群中有的发1次,也有发2次(较普遍),发3次,也有发第4次的。我之治疗多选用宗瑞麟老师(江西省中医院主任中医师,全国首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我省中医针灸名家,作者注)耳针耳压经验,穴位划痕贴药温灸经验,用的最多的方法是针灸药并施法。患者来后,经详细审问病史,根据情况,少数做点相关检查。对头一天发病至一周前来的,针刺选健侧颜面腧穴为主,如地仓、翳风、风池、四白、颊车、迎香、太阳、牵正穴为主,配以患侧列缺、合谷、足三里、悬钟、太冲穴等,1日1次,留针45分钟,头面部穴加艾灸或神灯照射。4~5日后颜面部穴移至患侧针剌,艾灸、神灯照射贯穿于治疗的全过程,意在加强经络感传,提升面部温度,可缩短治疗时间,取得较佳疗效。电针的应用则定在10余日后较好。针刺治疗时,一般用宗瑞麟老师的轻刺激手法。尤其在急性(炎症、水肿)期尤为重要。之所以会出现“急性期禁针论”,有人将急性期针刺治疗面瘫的自然加重现象误认为针刺所致。不管针剌与否,急性期1周内都有可能出现病情的加重情况,这是病情发展的一个自然过程,而非针刺所致。对于面瘫的口服中药,可选牵正散、补阳还五汤等加减。取白附子、白芷、僵蚕、地龙、黄芪、鸡血藤、牛蒡子、川芎、红花、当归、天麻、丹参、甘草、泽泻等饮片适量或颗粒剂。
面瘫的预后转归,对于急性期的治疗方案、取穴、手法、加温热、注意自我调护,如注重休息、不熬夜、少看电视、手机屏幕、防寒保暖、外出戴口罩、眼镜、不用手擦眼睛、不生气、心情放松、加强营养(特别是老年人、平素体质差者),多吃新鲜蔬菜、水果、荤素食结合,少吃或暂时不吃辛辣刺激,狗肉、牛肉、公鸡,、鲤鱼、酒等发物,以防延缓恢复,甚至拖到3个月后,产生“难治性面瘫”。
临床中发现“难治性面瘫“,多见于以下几种情况:1、中枢性面瘫,一般由颅内病变脑梗死或颅脑外伤,手术(头面部)创伤导致的。Hunt面神经炎(外耳道或耳廓部出现疱疹)。2、单纯性面瘫误治、失治(治疗选择穴位不当,刺激量或刺激时机不当,早期在面部过多用穴,或者给予过强的刺激,可能使急性期面部水肿加重,影响了整个病情的恢复。也有与不适当使用激素或其它药物有关系)。3、痰湿型体质(表现面部肿胀或板滞感、易疲劳、舌苔厚腻)。4、气血亏虚体质(表现萎靡疲乏、面无光泽、色黄或暗、容易疲劳、动则喘息、或食欲差、大便稀或溏等。)
对于难治性面瘫,在前面治疗基础上,可重灸,如选百会灸、热敏灸等。对陈旧性面瘫可加梅花针叩剌太阳、鱼腰、四白、下关、颧髎、地仓、迎香、颊车为重点。亦可行隔姜灸、口三针滞针牵拉法。孕妇面瘫多选艾灸、耳压法。小儿面瘫可选针刺翳风、阳白、颊车、合谷、外关、足三里等穴,加艾灸、推拿。不太配合者不留针,配合者可留針,多用半刺、轻浅刺激法。
大量临床实践证实,针灸治疗本病疗效确切,目前运用针灸治疗面瘫已成为一种普通使用的方法。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并且有着很好的疗效,至今仍为临床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主要手段之一。
我科每年都治疗不少面瘫患者,绝大多数都在半月至三周内完全恢复。仅有少数需延长疗程方能完全或基本恢复。已总结过不少临床病例,先后发表《中国针灸》《江西中医药》等杂志;也曾在江西省针灸学术年会,2015首届长江中游城市群针灸论坛,中国泉州一东南亚中医药学术研讨会上作为大会专题讲座或学术论文集上书面交流。曾在《家庭医生报》、江西电视台科普专栏或专题形式介绍过面瘫。在我科工作室以健康处方形式发放患者,目的为临床方便患者就医,提升疗效,缩短病程,少走弯路。同时也为教学,传承中医针灸学术经验提供了方便。(宋南昌)